凡愛智慧者,皆為哲人,希臘有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,華夏有孔子墨子莊子。他們所硏究的,無所不包。古代雖無單一標準思考方式,但仍是日趨嚴謹,所慎思明辨。既然無所不包,當然包括神。
西方神學一辭來自希臘,關於神的對話。據說自柏拉圖的政治一文已有論述。到了近代才有宗教哲學這個分支,當中一部份才討論神的特性。同時西方教徒受天主教影響,其神學是由天主為出發點。到了近代才加入其他宗教以作文化上比較,習俗上比較,避免爭論誰是真天主的問題。
從這個發展來看,讀神學的人先相信神然後以比較慎重方法檢視信仰內容。一般不會問,有冇神,神是否唯一,神有什麼特性,神是否愛人,聖經有哪些內容是真實。或者退一步看,宇宙的創造是無意還是故意。未有宇宙前,神在哪裡?
他們否認創造偶然論,大多認為機會太低。可是我們怎知道已經嘗試創造幾多次?正如某電影的三部曲,救世者已經出現了七次,宇宙其實被重設六次。在某個好似叫 Hilbert space的空間已經出現無限多的宇宙,我們的宇宙只是其中一個。
如果我們以另一角度看宗教,成為人類集體潛意識,經書變成了寓言故事集。寓言的價值依靠人而非永恆價值。那麼追求以科學精神來探討神的真理又是否可笑?
人無永恆,追求永恆,依附永恆,以求安身。個人依舊在洪流中消失,供獻永恆是否一廂情願?
沒完沒了的問題,一切只好待續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