柏拉圖當年所構想的理型,是一種概念,先於現實世界中的事物存在,並且是純粹永恆不變。這種論調,先假設理想模型的存在,正正符合宗教需要。可是,人類所理解的概念其實來自學習,在現實世界中學習,從觀察萬物而歸納出來的,然後才套用在其他地方。
多瑪斯的第一推動因,也隱含了神的存在。可惜,他無法證明世界萬物共享第一推動因。因為萬物可能是分了數個組別,每個組別有自己的第一推動因。
人類侷限於這個世界生活,所能感受到的世界只是很小部分,更談不上感受其他可能存在的世界。沒有感受,無從比較,牽強說成自己生活於最好的世界。
對於自視甚高的人類,只有面對無限的權威,才會心生畏懼。原始時代,人類畏懼大自然的威力。古代要用神權,用威逼方式建立人類道德,正是康德所想。可惜,方式上的需要不能證明神的存在。另外,人類理解至善,是不斷轉變。人類社會越來越複雜,古代智慧如聖經和論語能否適應現今社會?
論語中的理想-仁與教化是主要來自孔子。聖經中的真理,雖然說是來自神的感應,但也可能是千百年來從聖賢中的美善提煉出來,經過反覆的過程,成為眾人的潛意識。
Monday, March 23, 2015
Monday, March 16, 2015
哲學與神學
凡愛智慧者,皆為哲人,希臘有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,華夏有孔子墨子莊子。他們所硏究的,無所不包。古代雖無單一標準思考方式,但仍是日趨嚴謹,所慎思明辨。既然無所不包,當然包括神。
西方神學一辭來自希臘,關於神的對話。據說自柏拉圖的政治一文已有論述。到了近代才有宗教哲學這個分支,當中一部份才討論神的特性。同時西方教徒受天主教影響,其神學是由天主為出發點。到了近代才加入其他宗教以作文化上比較,習俗上比較,避免爭論誰是真天主的問題。
從這個發展來看,讀神學的人先相信神然後以比較慎重方法檢視信仰內容。一般不會問,有冇神,神是否唯一,神有什麼特性,神是否愛人,聖經有哪些內容是真實。或者退一步看,宇宙的創造是無意還是故意。未有宇宙前,神在哪裡?
他們否認創造偶然論,大多認為機會太低。可是我們怎知道已經嘗試創造幾多次?正如某電影的三部曲,救世者已經出現了七次,宇宙其實被重設六次。在某個好似叫 Hilbert space的空間已經出現無限多的宇宙,我們的宇宙只是其中一個。
如果我們以另一角度看宗教,成為人類集體潛意識,經書變成了寓言故事集。寓言的價值依靠人而非永恆價值。那麼追求以科學精神來探討神的真理又是否可笑?
人無永恆,追求永恆,依附永恆,以求安身。個人依舊在洪流中消失,供獻永恆是否一廂情願?
沒完沒了的問題,一切只好待續。
Subscribe to:
Posts (Atom)